集安市榆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草案公示稿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为贯彻落实省、市、县战略部署,科学推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榆林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开发秩序,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编制《集安市榆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榆林镇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做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是编制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简介
  1、 规划范围
  分为镇域与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规划范围:榆林镇行政辖区范围,包含榆林村、治安村、复兴村、向阳村、样子沟村、朱仙村、大甸子村、迎水村和地沟村9个行政村及老虎哨。国土面积285.35平方千米。
  镇区规划范围:榆林镇城镇开发边界范围,面积62.87公顷。
  2、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
  3、 规划主要内容
  (1) 规划定位与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对榆林镇的定位为:吉林省边境旅游大通道上的生态旅游名镇,以林果种植、生态文化旅游、养生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缤果小镇。
  至2025年,镇域常住人口规模为7400人;至2035年,镇域常住人口规模为6900人。
  至2025年,镇域城镇化水平达到20.95%,城镇人口规模1550人;至2035年,镇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6.38%,城镇人口规模3200人。
  (2) 发展目标
  至2025年,三条空间管制控制线全面落地,耕地保护指标得到落实;各级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体系建立;农业产业格局得到优化,巩固提升农特产品加工业,大力开发旅游业;建成缤果特色小镇。
  至2035年,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开放高效、魅力品质的国土空间格局,把榆林建设成为吉林省边境旅游大通道上的生态旅游名镇。
  (3)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强化底线约束,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综合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镇村格局,构建“一心两轴、一带一廊、两基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心两轴:以镇区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G331和X113打造镇村发展轴线,串联各村庄组团。
  一带一廊:南部依托鸭绿江打造鸭绿江边境水生态带,中部依托榆林河水系形成水生态廊道,河谷两侧绿色渗透构筑镇域生态网络。
  两基底:农田生态基底和山林生态基底。
  (4) 三条控制线划定
  榆林镇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006.30公顷,占全域土地总面积的3.53%。本次规划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榆林镇划入生态红线面积20441.63公顷,占全域土地总面积的71.64%。其中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面积661.63公顷,占镇域生态红线面积的3.24%,属于吉林集安榆林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其他生态红线面积19780.00公顷,占镇域生态红线面积的96.76%,属鸭绿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生态保护红线。
  榆林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62.87公顷,占全域土地总面积的0.22%。划定区域位于榆林村和朱仙村,均为集中建设区。
  (5) 规划分区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优化榆林镇全域规划分区布局,细化规划分区及用途管制要求。榆林镇共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5个一级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内全部为城镇集中建设区。
  (6) 产业体系
  以农特产品种植、边境文化旅游业为主导,边境贸易、农特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大力开发旅游业,积极培育服务业,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第一产业: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特色种养植业。特色种植产业包括人参、蓝莓、葡萄、五味子、木耳等,以生态农业、科技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丰富农产品市场供应。特色畜牧养殖业包括绒山羊、生猪、肉鸡等。将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依托农业种植发展乡村农业休闲旅游业,植入吃、住、行、文、商、娱、育、养、动等旅游新业态,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产业:在多晶硅建设项目基础上,加快矿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扩大木耳与林下参加工厂房规模;依托加工业厂房发展工业旅游,融入博物展示、观光体验、研学科普、商贸购物、影视娱乐、住宿餐饮等多元复合化的功能业态。
  第三产业:加快边境商贸业和旅游业发展,融入集安旅游大格局。依托老虎哨口岸发展中朝边境商贸物流服务业;依托镇域内文物古迹资源进一步发展高句丽历史文化旅游;依托治安村烈士陵园、抗联军校遗址和朱家炉抗联司令部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挖掘现状资源发展康养休闲游,开发休闲旅游温泉度假区、荷花芦苇荡、油菜花水上旅游观光等项目。
  (7) 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落实集桓高速公路和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G331),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对G331国道进行升级改造。集本线(G506)升级为二级公路,强化老虎哨口岸的对外交通联系。
  提升财榆线(X113)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公路,优化镇区与台上镇、凉水朝鲜族自治乡之间的交通联系;复治线(Y042)由四级公路提升为三级公路,强化镇域内交通联系。
  通行政村公路采用四级标准。以现状村道为基础,规划适当拓宽路面、完善道路的网络、改善路质,提高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联系性。
  客运场站。保留榆林镇区现状客运站,用地面积0.2公顷,镇域内各村各设置一处公交站点。
  货运场站。利用临近集桓高速出入口优势,在镇区南部规划一处货运集散中心,服务农产品加工贸易;结合老虎哨水运口岸设置一处货运场站,服务边境贸易。
  港口码头。利用老虎哨水运口岸建设老虎哨码头,开辟老虎哨至集安段航线,利用鸭绿江发展旅游航运,以满足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
  (8) 公共服务体系
  引导资源要素向镇区集中,按照“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镇村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构建镇级、村级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
  镇级生活圈依托镇驻地布置较高等级的综合性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包括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活动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多功能运动场地、乡镇卫生院、社会福利院、农贸市场等。
  村级社区生活圈以行政村为中心,辐射自然村组,包括村务室、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村卫生室、便民农家店、物流配送点和公交站点等设施,中心村在此基础上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
  公共文化设施。构建镇村两级文化设施。规划扩建现状文化活动中心,提升群众文化服务内容和质量,完善青少年活动、老年活动功能,提高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完善各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建设,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
  教育设施。保留镇区位于朱仙村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服务整个镇域,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公共体育设施。加强镇域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结合道路绿地设置慢跑道、自行车道、健身器材等。完善配置标准化体育设施,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构建镇村两级公共体育设施,榆林镇区规划1处多功能运动场地,各村完善健身广场设施,达到用地面积400平方米标准要求。
  医疗卫生设施。构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设施。镇区保留现状镇卫生院,完善防疫设施,结合镇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安全中心,保留现状畜禽防疫中心。各行政村配置一处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规划至2035年,榆林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少于5张。
  社会福利设施。完善养老、儿童保育、社会救助和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服务和救助设施建设。规划保留现状位于向阳村的社会福利院,用地面积0.38公顷。各行政村设老年活动室,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鼓励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规划期末,榆林镇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35张。
  二、公示时间
  2023年9月27日至2023年10月27日(30天)
  三、公众意见反馈途径
  联系单位:集安市自然资源局
  联系电话:0435—6226158   15301703969
  电子邮箱:jakjghk@163.com
  邮寄地址:吉林省集安市自然资源局迎宾路999号
  附件:榆林镇规划图
  (此件公开发布)